欢迎进入佤邦勐波新盛公司客服威【fo78977】
150-8789-6668
【新盛公司客服威fo78977】书与字一向是书法界存眷的话题。过去,我们经常听到“字如其人”或“字即书”等字眼,书画首先讲究的是人品,古代久远,凡是擅长书画的人不仅讲究笔墨,而且追求人格的完美。从品性上说,指的是人的外貌、品质和情操。书中对品性的强调是对书法家的基本要求,品学兼优也是书法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。黄宾虹曾说,“绘画和书法的技巧最受品格质量的影响。当你谈论绘画和书法时,你必须谈论性格。有了做人的路子,才谈得起书画的路子,才能上到极致。”黄秋原先生还强调:“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学习书画,却没有什么成就。主要原因无非是'个性'和'精明'。”我认为,人的品格是需要磨练和培养的,追求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人格,需要很高的修养和广博的知识,就写作而言,确实可以说是“小技巧”,但作为作家,他不仅要埋头写作,还要通过这一“小技巧”与他的“道”进行交流,没有学术道德,就很难站得住脚,可以说,古代从来没有不学问的书法家。
当然,从“人品即书品”来说,也绝非完全如此。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宋之蔡京、秦桧,明之严嵩等人。蔡被百姓称为“六贼之首”,秦桧是投降派的代表,并迫害民族英雄岳飞,严嵩也是明代大奸臣。这几人爵位尊崇,书法文学皆擅长,然何以后人唾弃,湮没不传?实因其人大节已亏,其艺便也一文不值矣。“书品”与“人品”虽不能画等号,但是,书之重人品,这一古来“正统”的观点,却应大力倡导,书不重人品,又怎能传乎其道、立足其根呢?
古来对王羲之人品称之为一流,对颜真卿凛凛正气无不钦仰,故其书千古不磨矣。项穆《书法雅言》云:“夫人灵于万物,心生于百骸。故心之所发,蕴之为道德,显之为经纶,树之为勋猷,立之为节操,宣之为文章,运之为字迹……但人心不同,诚如其面,由中发外,书亦云然。”此一语道破了为人、为事、为书的基本规律与准则。我想,“书,心画也”也是这个道理。古来书家与书论家对人品与书品的观点、认识、阐述等,多有体悟,也多有自己的建树。实际上也是要求书者应具备这样的素养,懂得无品不足以言书之道理。
时至今日,书品与人品,也不会落伍,一些大书家,诸如启功、林散之、沙孟海、谢稚柳等,品格高尚、风度高远、心境清虚、甘于淡泊,一生不被名利所诱惑,而是以学问道德为至上,故成就卓着,为世人所钦仰。品学兼优是需要磨砺的,追求高的境界也需要有高深的学养。否则,它将会陷入时俗,也不会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格。当今书法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,也是书家辈出的时期。然如何端正学书态度,如何强化自身的品格修炼,不能说不是当前应注重的课题。有的书家存在着品格修养问题,尤其是浮躁、名利,总是摆脱不下,更耐不住寂寞,这样,怎能静下心来做学问,又何以能成为品学兼优的大书家?